当前位置:
首页
> 新闻中心 > 文化园地

【青年悦读】在荒芜处听到春天

发布日期:2025-04-25    信息来源:本站原创   作者:郝成杰   字号:[ ]

作为平日忙于工作的当代打工人,我已经很久没有拿起一本书仔细的翻看了,时值世界读书日,我终于有了一个理由拿起书本细细阅读;《我与地坛》这本书就在这时出现在了我的手边,我翻开了它,在这两个小时,我和那位被困在轮椅上的优秀人物,有了一场关于生命的对谈。

当命运的暴风雨将21岁的史铁生永远困在轮椅上时,北京城北那座荒芜的公园成为了他精神的避难所;他用轮椅丈量了这里的每一寸,在日复一日的“行走”中,他参透了沉默的母爱,参透了生死的循环。他在这一方天地,聆听了太多生命的诗歌。因为苦痛于个人来说是一座险峰,但当你站高一点,你会发觉,那不过是另一个小土坡。地坛里有一对老夫妇的相濡以沫,有一位长跑者的终身遗憾,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,其实都是在对生命本质的阐述:“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,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。”

最让我动容的,是史铁生和母亲的故事;史铁生不是从一开始就这么豁达的,他也曾怨恨过:为什么这样不幸的事会发生在他的身上?在史铁生暴躁摔碎玻璃杯的声音中,史铁生的母亲只是说道:“北海的菊花开了,我推着你去走走。”这个把病历单当书签的女人,正在笨拙的想给自己的儿子营造出正好的春天,可那时的史铁生困在自己的小土坡阴影里,母亲的爱意对他来讲不是滋润的春雨,而是更为沉重的枷锁。在母亲执着的邀请下,他终于答应了母亲,母亲兴高采烈的出门去,却倒在了胡同口。看到这一幕时,我不禁潸然泪下,我好像看到了那个病态的身子倒下,她在倒下时会想什么呢,是为自己再也看不到春天的暖阳而悲伤,还是为没有把儿子拉出那间小小的屋子而后悔呢?她是想说“救救我”,还是会呼喊“帮帮他?”。正在阅读的我,也在为命运这个安排而心酸不已,哪怕在告别的钟声响起前,母子俩能一同在北海的菊花中漫步过,这个离别都不至于让人这么难接受。

《我与地坛》不是一本故作悲情的读物,它是在绝望处盛开的生命赞歌,在这本书里,我们其实并不会看到他对生命的自怨自艾,而是超越苦难的豁达,那些关于母爱、死亡、残缺的追问,最终都会指向生命最本真的答案——活着本身就是意义。

于我而言,我更能读懂珍惜二字,珍惜时间,珍惜感情,珍惜健康的身体,我无法设身处地的体会到史铁生当时的痛苦,但我在为书里那么多遗憾流泪时,我涌起的那股对当下生活感恩的心情,叫做庆幸。史铁生没有否定过苦难带来的折磨,但是更形象的来讲,我觉得他也认为,原来生命最痛的钝响,不是轮椅碾过地坛的石板路,而是终于明白珍惜时,却再也没有机会重来。

于荒芜处听到春天,于荒芜处建立春天。(责任编辑 蒲玉凤)
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浏览次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