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走过60年】丹心铭岁月 圭臬映平生 | |
| |
“外审不符合项整改好了没有?你得讲章法,不能胡来!公司有自己的程序。明白吧?就这个意思。”王督导洪亮的声音在走廊上回荡。外审专家留下的整改意见,他一句句啃下来,一条条落实到人。手边的清茶续了又续,眼底交织的血丝愈发明显。 从翩翩少年到鬓染秋霜,王纯兵扎根质量岗位38年。他以“一生一业、一业一生”的执着,熟稔统计过程控制的每一个细节,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诠释“守住质量红线”这最质朴的担当。当日记本缓缓翻开,在时光的长河中徘徊,记忆的碎片如繁星闪烁。 “跟焊缝较上劲了” 1989年王纯兵在五强溪缆机现场复检 1987年夏,大学刚毕业,20岁的王纯兵跟着一位老师傅穿过嘈杂的车间。“小王,看好了!这是固定卷扬式启闭机,将来要吊起三峡的人字闸门,一个门叶就得几百吨!”王纯兵仰头望着高耸的卷筒和粗壮的钢丝绳,又看向地上散落的底槛埋件。那一刻,他心头滚烫,一个声音清晰起来:“真不赖!是我要待的地方!” 彼时中国水电装备制造业正处在深耕引进、消化吸收的关键阶段,他被分配到夹江水工装配车间担任技术员,参与的第一项任务就是东风水电站缆索式起重机的制造。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,在闷热的车间里,王纯兵常常为了一道合格的一级焊缝,要保持同一个姿势检测数小时,腰酸背痛早已是家常便饭。老师傅在一旁默默观察,见他为捕捉一个微小气孔反复扫描十余次,忍不住点头:“这小子,跟焊缝较上劲了。” 晚上他把那本《焊接工艺学》翻得起了毛边。书页泛黄卷曲,密密麻麻的批注从扉页一直延伸到封底。书脊因为反复翻阅已经开裂,他用透明胶带仔细粘贴了好几次。 1988年寒冬,五强溪水电站缆机安装现场出现支腿基础座板定位偏差。 王纯兵主动请缨,扛着经纬仪蹚过结冰的泥地。凛冽江风中,潮湿的寒气刺入骨髓,透过结霜的目镜,观测视野变得模糊不清。为保持稳定金属棱镜,他摘掉棉手套徒手操作,指尖很快冻得青紫,操作时需不断呵气融化仪器部件上凝结的冰霜,防止旋钮冻僵。 他不断复测支腿锚栓群的中心坐标与水平度,校准地脚螺栓的垂直偏差,连续奋战了16个小时。即使眉睫结霜,握笔记录时小臂止不住颤栗,仍然坚持核验每组数据。现场缺乏高精尖校正工具,王纯兵创新提出“三维坐标立体校正法”,不仅解决了技术难题,还为项目挽回大半工期。 1994年,27岁的王纯兵迎来职业生涯一个艰巨任务——参与公司首次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。当时质量管理体系在国内还很陌生,一切都是从零开始。他带领团队日夜鏖战,3个计算器先后“鞠躬尽瘁”。在他组织的跨部门评审中,为了《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》中一个“分发记录”细节,王纯兵与同事争得面红耳赤。事实证明,他的较真是对的,确保了体系文件的受控和有效,每一份工艺规程都经住了符合性审核,打通标准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 2003年王纯兵在小湾电站施工现场 “产品质量无小事” 新世纪的曙光中,中国水电建设的黄金发展期已铿锵而至。时任总装车间主任的王纯兵,肩上的担子陡然沉了几分——小湾、龙滩、溪洛渡,三大世界级水电站的缆机重任,几乎同时压在他的肩上。 车间里,他手持激光测距仪,半跪在基座板上复核齿轮箱安装孔距,额角沁出细汗,“偏差必须控制在0.05毫米内,龙滩的卷筒组下午重新报检!”转身又抓起对讲机,“小湾主索鞍座UT探伤报告立刻传我,Ⅲ级焊缝一道瑕疵都不能放过!” 窗外天光未亮,他已站在溪洛渡缆机桁架旁,指尖划过钢板坡口,“气体保护焊参数重调,风速超2m/s必须加设挡风棚——这是±1mm精度的高空拼接,不是田间地头焊锄头!” 2008年,他牵头建立特种设备质量保证体系,半年来夙夜匪懈,逐字推敲程序文件,反复验证焊接工艺评定数据。深夜的一抹灯光中,他伏案比对ASME、PED等国际标准与国标的差异,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无损检测、热处理曲线等关键参数。 “这个‘宜’必须改成‘应’!”在一次体系讨论会上,他指着条款语气坚决,“扭剪型高强螺栓的终拧力矩必须强制控制,容不得半点弹性空间!就这个意思。”为确定一个密封面平整度的公差标注层级,他可以连续三天查阅GB/T 150、NB/T 47013等17部规范,与设计、工艺、质检三个部门开了五次协调会。 在攻坚锦屏水电站缆机技术瓶颈时,王纯兵力推“全过程质量溯源法”。要求为每根钢丝绳、每个销轴、每块钢板都赋予“身份编码”,通过引入MES生产执行系统,将原材料检验、精加工时序、装配工艺参数与每个零部件的“身份证”绑定,建立从熔炼炉号、轧制批次到热处理记录的全程可追溯体系。 当首个A级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和ISO 3834-2国际焊接认证证书终于悬挂上墙,他轻抚着刚印好的《质量手册》封面说:“标准就是铁律承诺,一字千钧,哪能容许有半分差池?”此后他连续12年主持手册换版,新增固定式沉柜、TOFD等工艺控制要求,把无形的经验与智慧都变成了公司永不流失的资产。 “产品质量无小事,我们的产品必须经得起千锤百炼!”2019年,他再次主导并为公司成功获得GJB质量管理体系证书。同时协助七局获取装备质量管理体系证书、中国钢结构协会钢结构产品认证特级资质,为七局开拓装备制造新领域作出重要贡献。 夹江水工制造的云南小湾水电站30t辐射式缆索起重机 “当年王工是这么教的” 如今58岁的王纯兵虽已转任质量督导,却仍承担着质管部最核心的外审、换证等工作。领导和同事都称他“定海神针”:“有王督导在,审核迎检心里就有底。” 全国“质量月”活动,我和王督导巡检时,他抚过缆机部件,指尖忽然在一道焊缝上停住,俯身贴近构件,用强光手电斜向照射,“小张你过来看,这里余高超差0.5毫米,咬边处有肉眼可见的断续缺欠。”见年轻技术员有些紧张,他笑着拍拍对方肩膀,从工具包掏出超声波探伤仪,“来,咱们现在做一次轴向扫描,注意看屏幕波幅变化。记住,UT检测时,波峰低于50%就要重点标记。明白吧?就这个意思。” 他又取出红外测温仪核查层间温度:“热输入超限会让冲击韧性打折。明天我带你做PT渗透检测,看看有没有表面开口缺陷。”一旦发现技术问题,王督导总是倾囊相授,耐心指导。 38年来,王督导参与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40多座水电站,岗位在这方寸之间,责任却覆盖世界各地。他深耕一线车间21年,指导的大多数后辈已成为公司的技术骨干。如今,在年轻技术员核对无损检测报告时、在老师傅校准焊缝坡口角度时,仍常听到一句:“这一步,当年王工是这么教的……” 在日常的一天,王督导鼻梁上架着老花镜,手指点着纸面上的数据:“你看,这条探伤记录,跟踪人签章这里是不是漏了?咱的程序文件里,白纸黑字写着呢,缺一步都不行。就这个意思。”他索性站起身,抽出一沓资料给整改责任人看:“来,我跟你讲讲当初为啥要定这一条……”曾回荡在走廊里的急切追问,已化为了不急不缓的讲解声。 六十年发展历程,既有世事浮沉,又有筑者悲欢;既有鸿篇巨制,又有方寸之功。一代又一代匠人,一个又一个人生,正是在薪火相传的坚守中,铺就了七局的“黄金时代”,也筑实了质量强国的发展根基。(责任编辑 蒲玉凤) | 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
浏览次数: |